一板、一鼓、一人、一台戏。已过天命之年的李文山左手持木板,右手握鼓楗,双眼炯炯有神,伴随着韵律感极强的打击声,合辙押韵的曲词脱口而出。起源于清末的木板大鼓,在济南曾差点“断档”,李文山的出现,又让这项非遗技艺“活”了过来,他也成为济南非遗木板大鼓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。
“心中有数,眼中有物” 才能感染观众
谈起木板大鼓,李文山总会情不自禁地表演一番。向上一指是冲天,向下一指是入海。表演时,他不仅神情与动作极为丰富,而且行腔变化无穷,喜处高亢豪放,悲处委婉苍凉,如泣如诉。装男扮女,忠奸善恶,文官武将,通过形体模仿和语言化妆,达到形似神似,让人犹如身临其境。
(资料图片)
“心中有数,眼中有物”才能感染观众。“木板大鼓讲究神韵和左右手的协调动作。”李文山说道,左手打板,右手敲鼓,首先得练节奏,其次是神韵,这也是最难掌握的,不少练习者在表演木板大鼓时,眼睛不知道往哪看,虽然节奏有了,但缺乏神韵,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。
在李文山看来,木板大鼓的魅力就是靠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表演来打动观众,“木板大鼓是单口,一人表演,没有其他乐器伴奏,而且行装简练,说唱自如,有板有眼,注重叙事,扣人心弦。演出场地因地制宜,不受舞台、灯光、音响、道具的制约,麦场、宅院都可以表演。”
年过五旬临危受命 接过木板大鼓传承担子
木板大鼓的种子,早在李文山幼年时期就已经在他心中生根发芽。小时候跟着爷爷赶集,他就喜欢听大鼓,虽然听不懂,但觉得有意思,平时没事就哼几句。1975年,他当上西营镇文化站站长后,有了和木板大鼓第三代传承人王伯起学习和合作的机会。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,逐渐掌握了木板大鼓的表演技艺。
随着王伯起年龄的逐渐增长,加之没有徒弟,木板大鼓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。眼看这项传承了上百年的技艺即将“断档”,李文山站了出来,拜师王伯起。2015年,两人从合作关系变为了师徒关系,那一年,李文山已经年逾五旬。
虽然是半路出家,但凭借着多年以来的耳濡目染,李文山很快对表演得心应手。2016年,他迎来了第一次舞台表演。“我当时准备了一周多的时间,表演曲目为《乐极生悲》,别的倒不怕,就怕忘词。”对于多年前的这场演出,他记忆犹新,虽然是在村里的小广场上,只有六七十名村民看,但还是紧张得不行,好在最后演出非常成功。
仅念过3年多小学 却酷爱文艺创作
李文山虽然只读过三年半的小学,但却热爱文艺创作。木板大鼓的唱词,很多都是他亲自创作的。平日,他喜爱读书,特别是文学、文艺类的书籍。“我学问浅薄,看书比别人慢很多,遇到不认识的字,就查字典,随看随记。”他说道,古人曾经说过,“书犹药也,善读之可以医愚。”他就是沾了“善读”的光。
“所闻、所见、所感、所悟。”李文山的创作灵感,来自于生活日常。有一年,他看到村民在河边洗衣服、洗脸,便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诗歌,并很快在市级刊物发表,还有曲作者为此谱曲。“你的作品不用写名字,读上三句就知道是你写的。”有人这样说道。李文山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,说的都是农村、农民的故事。
表演了多年的木板大鼓,李文山总结出一套创作唱词的“秘诀”,“编快板,不用问,2468要押韵。单句不押双句押,围绕主题往下顺。长篇韵文可换辙,需垫白话再转韵。平仄声调要用好,不然辞色不滋润。”虽然已年过七旬,但他依然笔耕不辍,并出版了《济南鼓曲说唱作品集》《芥末油文集》等作品。
创作、收徒、传承,李文山至今已培养亲传徒弟5名,曾险些后继无人的济南木板大鼓,如今又焕发了新的生机。
新黄河记者:王铮 王倩
编辑:韩璐莹
Copyright © 2015-2022 纵横数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浙ICP备2022016517号-12 联系邮箱:51 46 76 11 3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