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,岁在甲子,天下大吉。”这句口号是东汉末年“黄巾之乱”中打响的旗号。
(相关资料图)
(黄巾起义)
虽然这次农民起义没有取得成功,反而被东汉朝廷所镇压。但农民起义却敲响了东汉的丧钟,王朝自此以后分崩离析,对天下失去了掌控力。
汉末群雄四起,纷纷占山为王。
有的自立为帝,如出身四世三公的袁术假借 “代汉者,当涂高也”一说在淮南寿春,公然登基称帝;也有的人高举”匡扶汉室”之名,盘踞地方收买人心,笼络起一支庞大的军队,如曹操、袁绍、刘备等人。
但说到底,以上诸位豪杰在群雄割据的战争中,已经失去了初心。没过多久,野心就在世人的面前暴露得淋漓尽致。
(群雄割据)
曹操名为“汉相”,实为汉贼。刘备在蜀中站稳脚跟后无视汉献帝,自称为汉中王。曹魏代汉后,更是自号为汉室正统。
说到底,真正一心怀着“匡扶汉室、挽救社稷”的人只有三个。
荀彧是曹操集团中的首席谋臣,成就颇高,他所代表的颍川地方集团,是曹魏政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他出生于公元162年,永汉元年举孝廉,任守宫令。
(荀彧)
汉灵帝发动的党锢之祸,严重打击了东汉士族群体,许多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荀彧也经历过那个黑暗的时期。
有的人在群雄割据混战的时候,放弃了效忠汉室的传统,转而寻找新的明主。
但是面对东汉举起的血淋淋的屠刀,荀彧仍然坚持自己的节操。他有着自己身为儒家士大夫,应该有着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准则,他仍然坚持“匡扶汉室、拯救天下”的初心。
黄巾之乱、董卓之乱先后发生,荀彧为了保全家族,率领部曲和部分族人离开了颍川来到了冀州。
他先是在袁绍手下做官,看到袁绍此人刚愎自用“终不能定大业”后,果断离开了袁绍阵营,投奔曹操。
更重要的是,荀彧与曹操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标和理想,那就是匡扶汉室。
(曹操)
年轻时的曹操在自己的诗歌《述志令》中,深情表白过自己忠于汉室的心迹:“欲为国家讨贼立功,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,然后题墓道言‘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’,此其志也。”
在酸枣会盟之中,关东联军犹豫不定,谁都不敢第一个迎战董卓。当时只有曹操和刘备表现最为积极,曹操甚至还公开质问,袁绍为何不进军。
荀彧认定曹操是大汉孤忠,早年两人都心怀兴复汉室的决心,这也是两人合作的基础所在。年轻气盛的荀彧,相信曹操能够结束东汉的乱世,让汉献帝亲政,重现王朝盛世。
官渡之战,曹操大获全胜,一举拿下了北方。
可是渐渐地,曹操的本心变了,他不只是想做“汉征西将军”,而是想要做“周文王”,甚至想要在暮年之际做天子。
(曹操与荀彧)
自从那时起,荀彧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就逐渐公开化,这对相知相伴的朋友兼战友走向了决裂。
建安十七年,曹操正在筹备给自己加封进爵、赐九锡。
这时的荀彧已经发现曹操已经变了,变得连他都不认识了。他站了出来,权力反对曹操晋爵魏公乃至封王、称帝。
荀彧一直在努力压制曹操萌生出来的不臣之心,不会同意“称公”这种大事。事实证明,荀彧错了。无论他做什么样的努力,都阻挡不了曹魏代汉的决心。
曹操为了防止自己做不了“周文王”,于是开始清理门户。他告诉荀彧,只要自行了断他就能保证颍川荀氏能够继续飞黄腾达。
(曹操)
对荀彧自己而言,当他看到满朝文武人心向曹而不是向汉时,他毕生的努力和信仰就全部破灭了。
他唯一能做的只不过是选择一个体面的死法罢了。荀彧死的第二年,曹操进封魏公。
说到东汉末年最具有戏剧化的一幕美人计,那就一定和司徒王允有关。
王允是“三姓家贼”吕布的第三位义父,也是美人貂蝉的养父,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前给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王允生于公元137年,本家是鼎鼎有名的太原王氏,十九岁就举孝廉担任郡吏。
(王允)
自为官以来,王允嫉恶如仇,特别憎恨地方官员圈钱交易和卖官粥爵的现象。
有一次,他毫不客气地举报了太守王球,卖官给一个无学识无德行的小人,遭到报复。但是这引起了刺史邓盛的注意。
邓盛保释了王允,并请他做自己的别驾从事。这件事位王允日后进入京城为官奠定了基础。
黄巾之乱时,东汉为了镇压起义,于是邓盛任命王允位豫州刺史。正是王允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善于用人的能力,他一举击败盘踞在豫州的黄巾军,守住了东汉的军事要地。
在评判的过程中,王允发现朝中权倾一时的大宦官张让与黄巾军勾结在了一起,于是他上报给了汉灵帝。但是汉灵帝有意偏袒张让,而且并不相信张让背叛了自己,所以并没有将此事夸大化。
(黄巾起义)
后来张让随便找了个借口,将王允治罪,王允下狱。但王允在朝廷里的人缘关系特别好,他背后的家族太原王氏势力也不可小瞧。
在朋友们的帮助下,汉灵帝刘宏赦免的王允身上莫须有的罪名。就在王允出狱后不久,朝廷发生了巨变。汉灵帝去世,年仅十几岁的少帝刘辩继位。
国舅何进本想借机除掉宦官,却反被宦官所杀。少帝被张让所挟持,只有王允立马派遣了一部分士兵保护少帝,后来又将少帝带回了京城。
然而动乱并没有结束,曾奉密诏的董卓带兵进京。董卓仗着自己的兵力在京城大兴杀虐,凡是不服从自己的人统统杀掉。
面对残暴无情的西凉军阀董卓,王允选择了隐忍,他在寻找一个绝地反杀的机会。
(貂蝉与吕布)
当时东汉王朝还没有走向末日,朝廷上下许多人都一心向汉,但碍于董卓的淫威大家都不敢发出异声。王允甚至敌不寡众,他采取了另外一条作战路线,那就是美人计。
吕布骁勇善战,缺点是暴躁易怒、沉溺美色。如果能够让吕布跟董卓反目,那么事情就有了变机。
王允先是把自己的养女貂蝉送给了吕布,然后又把貂蝉转送给了董卓。吕布一回过神,竟然发现自己最疼爱的女人变成了董卓的小妾,对他来说夺妻之恨哪里能忍?
这一切都在王允的计划之中,他要借这两人之手完成匡扶汉室的大业。事实就在于吕布并没有让王允失望,董卓死在了“义子”的刀下,王允立马掌控了朝廷。
(董卓之死)
王允欲行“周公之事”,辅佐汉献帝,自己则留下一个“贤相”的美名。但是他掌权后开始居功自傲,以至于他下达的第一道政令就做错了,这把他一步步推向了死亡的深渊。
王允没有赦免董卓的部下,反而认为他们这些军人只是小蝼蚁,根本不足一提。
凉州兵走投无路之下掀起了又一场叛乱,董卓手下最有实力的将领李傕、郭汜带兵攻陷了长安,王允在带着汉献帝逃亡的过程中被李傕所杀。
后来汉献帝迁都许昌,他怀念起了王允忠诚的气节,最后追封他的孙子王黑为安乐亭侯。
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详。
(关羽)
关羽和刘备、张飞是情同手足的兄弟,早在刘备创业的初期,三人肝胆相照、休戚与共。然而后来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,兄弟二人变成了互相都不信任的陌路人。
刘备自己的政治构想与关羽产生了很大的冲突。其中就在于刘备逐渐产生了自立为王、甚至为帝的想法,但关羽更多的是坚持“匡扶汉室”、辅佐汉献帝的想法。
至此,兄弟二人渐行渐远。毫无疑问,关羽一直忠于汉献帝。之所以紧密追随刘备,更多的则是兄弟之情。
建安五年,曹操亲自率大军征讨刘备,刘备逃跑,关羽被生擒。在当时,关羽曾公开对自己的好友张辽诉说自己的想法,大概意思是说“我只投降汉献帝,不投降曹操”。
(关羽被擒)
曹操在与袁绍作战的过程中,任命关羽和张辽为前锋。关羽突进重围,在乱军之中射杀了颜良,斩获颜良首级。关羽立下了汗马功劳,困扰曹操许久的白马之围总算被攻破。
关羽并不像刘备那样只知道把“匡扶汉室”挂在嘴边,比起逢人就说自己的志向,关羽更愿意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。
降汉不降曹的关羽在立功后,不久就被汉献帝册封为汉寿亭侯。这个爵位是关羽这一生中最重视、最喜欢的头衔。
哪怕后来刘备自封为汉中王,拜关羽为前将军,关羽都丝毫不在意,只对“汉寿亭侯”情有独钟。
(汉寿亭侯印)
直肠子的关羽也一直都以汉臣自居,也就更不愿意接受刘备所封的“五虎上将”的封号了。
事已至此,刘备开始思考与自己貌合神离的关羽,会不会在自己死后酿成尾大不掉之势,自己死后儿子刘禅是否驾驭得了桀骜不驯、心向献帝的关羽?
建安二十四年,关羽率军攻打樊城大获全胜,这引起了曹操的警惕。此时,被关羽拒绝联姻的孙权撇弃了孙刘联盟,转而与曹操联手进攻关羽。
但是刘备并没有派兵支援关羽,从襄樊之战到关羽败走麦城最后被杀,刘备都是一种不管不问、袖手旁观的态度。
(败走麦城)
他本想借着这个机会让关羽得到一点教训,希望关羽能够明白匡扶汉室已经是过往烟云,为今之计只有与他刘备在一起,才是兴复汉室的唯一办法。
然而刘备万万没想到的是,关羽竟然兵败战死。
关羽死后的第二年,刘备立马就称帝。在大封群臣的时候,他却没有给关羽加上一个美谥和封号。
刘备之所以打着“给关羽报仇”的旗号发动夷陵之战,恐怕并没有字面意思,而是在给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刘禅铺路。
在历史的洪流之中,“匡扶汉室”本身就站在了逆流的一端,想要靠着个人的力量来阻挡历史的前进,本身就是螳臂当车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纵横数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浙ICP备2022016517号-12 联系邮箱:51 46 76 11 3 @qq.com